【實驗國中】我們眼中的實驗國中:優點、挑戰與建議分享

學校的第3學季即將結束,姊姊的國七生活已經過了3/4,進入實中到現在仍然適合她嗎? 我們有沒有後悔做了這個決定?

整理這一篇🌱【 我們眼中的實驗國中:優點、挑戰與建議】分享給想進入實中的家長及孩子參考

(※這篇是我們以家長與孩子實際經歷為出發點所整理的觀察與想法,內容僅供參考,並不代表所有實驗學校的狀況哦!)

✅ 為什麼我們覺得實驗國中適合孩子?

✨我們的實驗國中觀察:自由之中,孩子更看見與實踐自己

不同於傳統體制或私立學校,實驗國中給孩子的是一個更寬廣、彈性更高的學習空間。課業與評量的壓力明顯比一般國中少,甚至比國小還少。有時候,回家甚至沒有作業;平時考試也不多,一個學期(2個學季)只有2次評量(1個學季評量一次)。孩子每天3:45放學後,擁有大量的「自主時間」。

對我們家來說,這樣的制度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專注探索自己的興趣、發展潛能,而不是一味地被課業填好塞滿。

🌟 適合什麼樣的孩子?

這樣的設計特別適合自律性高、對學習有內在動力的孩子。因為時間自由、壓力小,孩子反而能將這些「空白」轉化為豐富的自我成長空間。

以我們家姊姊為例,她從開學至今已參加了五場大型比賽,內容涵蓋:

  • 程式設計

  • 邏輯思維

  • 無人機操作

  • 機器人競賽

  • 藝術創作

這些比賽不僅豐富了她的學習歷程,也讓她累積了難得的實戰經驗與成就感。更難得的是,她每天仍然可以在晚上10~11點前就上床睡覺,有充分的睡眠跟休息(孩子每天可以得到充分休息睡飽飽是我超在意的事),不需要熬夜準備功課或死背課本。雖然有比賽的壓力,但她卻樂在其中,眼裡依然閃著對學習的熱情光芒。

⚠️ 但也並非每個孩子都適合

這樣自由的學習環境,也有它的風險。對於尚未具備自律能力,或是缺乏學習動力的孩子來說,如果少了明確的規定與壓力,很可能會在沒有方向的情況下浪費掉這些珍貴的時間。因為實驗國中裡不會有老師「逼迫」你前進,需要孩子自己願意「主動走出去」。

👀 小而美的學校,讓孩子的努力更容易被看見

姊姊就讀的學校是一所規模很小的實驗國中。一個班最多 20 人,一個年級(不含體育班)約 60 人。人數這麼少的學校「資源夠嗎?」實際走進來之後,我們發現:規模小,反而是一大的優勢。

✅ 因為人少,孩子的努力更容易被看見

在這樣的班級與學校規模中,老師能花更多時間了解每位學生的個性與特質。積極的孩子,很快就會被注意到;而比較內向的孩子,也不容易被淹沒在大班級的人潮中。只要孩子願意主動、願意嘗試,資源與機會其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近,也更多。以姊姊為例,上個月她就收到老師邀請一起到美國參加國際研討會。這樣的機會不是透過層層篩選或競爭來的,而是因為她在平常的學習中展現出主動參與、善於表達,老師看到了她的特質,就直接邀請她參與。

🏆 各類競賽資源,也都能第一時間掌握

此外,只要有孩子興趣相關的比賽或培訓機會,老師幾乎都會第一時間通知孩子,並且鼓勵他們依照興趣自行報名。比賽非強迫參加,但努力提供孩子舞台。這樣的環境,讓孩子可以依自己的步調與興趣自由探索,勇敢挑戰外部世界,累積經驗、拓展視野,孩子有更多向外交流的機會。

🎯 慢慢累積,走出自己的升學路

這樣的節奏,也讓我們看到另一種升學的可能。依這樣的學習節奏慢慢累積,姊姊就更有機會以特殊選才的方式,進入她夢想中的學校。不一定要走標準化考試的路,只要方向清楚,孩子一樣可以在另一條路上閃閃發光。

因為學校人數少,老師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去真正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個性與學習狀態,也更容易建立起親近、信任的互動關係,建立起歸屬感及安全感。當孩子在情緒、學習或人際關係上出現狀況時,老師通常都能在第一時間察覺,並主動聯繫家長,一起討論怎麼幫孩子度過難關。像姊姊前陣子遇到一些同儕的問題,情緒一度非常低落,但因為她和老師之間的關係很緊密,老師很快就察覺到她的狀態變化,用心地陪伴她、引導她,也主動和我們溝通孩子的情況。從輔導室、學務處、教務處到校長室,師長們一起積極地提供協助,讓孩子感受到學校就像是一個溫暖的家。也因為這樣,姊姊即使遭遇挫折,仍然天天到學校報到,深深喜愛著學校。

與傳統體制學校相較,實驗國中的老師不只是關注成績,而是更願意看見孩子的多元潛能與個人特質,並陪著孩子一起探索與成長。只要孩子展現出主動與熱情,老師們往往會毫不吝嗇地提供協助。以姊姊為例,她對科技領域特別有興趣,從程式設計到無人機、機器人競賽,老師們總是會主動提供各種比賽資訊與校外課程機會,甚至幫忙引薦相關資源,有時候是連我們家長都不知道的機會。

這樣的支持,讓孩子能一步一步在自己熱愛的領域中累積實力、建立自信,而不是被迫追求一種單一的「優秀」標準。在實驗國中,「成功」不是只有一個樣態,而是鼓勵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向,走出獨一無二的成長路徑。對我們來說,這不只是教育的理想,更是真正看見孩子的起點。

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不是單方面的給予,而是真正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當孩子展現興趣、拋出問題,老師也會因此去延伸學習內容、尋找新的資源,體現「教學相長」,孩子的熱情激發了老師的教學熱誠,老師的支持也點燃了孩子更多的學習熱忱,成為了良好的循環。

除了基本的學科學習,實驗國中也會依照學校的教育理念,設計出屬於自己的特色課程,鼓勵學生從課本走向真實世界,探索不同的領域與可能。像姊姊就讀的學校,就有姊姊最愛的科技素養課程,除了提供程式設計自主選修,她也考進了學校的「機器人研究」(好期待它未來可以發展成校隊),學習內容不只限於寫程式,還包括了 VR、無人機、機器人整合操作等。這些學習對她來說不是壓力,而是非常有趣又實用的挑戰,每天她都期待可以參與課程,讓她在探索中累積成就感,也更加明確了自己的興趣方向。

🌈 課堂以外的挑戰,也充滿成長驚喜

學校不只重視課堂學習,也常安排孩子參與各種探索活動與生活挑戰,培養他們的勇氣與自信。隔宿露營時姊姊參加了「高空繩索」的體驗活動,原本以為她會害怕,沒想到她不但不怕,還很享受站在高空、一步步走在繩索上的感覺!她在那次挑戰中展現出的勇氣與專注,讓我們看見了不一樣的她,也感受到學校給予孩子的成長舞台,有時候真的遠超過我們想像。

⚠️ 但實中也並非完美,有需要面對的挑戰

公立實驗國中採用抽籤入學的方式,不論孩子的學習能力、生活習慣或個性背景,都是靠運氣進入學校。這樣的制度雖然相對公平,但也因此造成學生之間在學習動機、自律能力與興趣方向上差異非常大

在這樣的環境裡,有些孩子會很積極主動,懂得把握時間和資源,在自由中長出自己的節奏與成果;但也有不少孩子因為缺乏明確壓力或要求,會在這種鬆散的環境中感到迷惘,甚至逐漸變得懶散、缺乏學習目標。

所以,對於本身還不具備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來說,這樣的自由度反而可能成為一種困難。他們可能因為缺乏外在推力而不容易養成穩定的學習習慣,也比較容易受到環境中其他同儕影響。

這樣的學生組成也會讓老師面臨挑戰:要同時照顧程度差異大、需求不同的學生,教學上難免會出現「顧此失彼」的狀況。有些孩子可能會覺得進度太快跟不上,有些孩子則可能覺得進度太慢沒挑戰性,這樣的落差對老師與學生來說,都是一種壓力。因此,如果孩子是需要明確結構、習慣穩定節奏,或仰賴外部動力來驅動學習的類型,這樣的學習環境可能會讓他感到焦慮或失去方向。

實驗國中給予學生很大的自由與彈性,這樣的設計對於有自律能力、能自我驅動的孩子來說,是一種寶貴的機會;但是對於還在摸索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來說,這份自由反而衍生更多問題。因為在這樣的學習環境裡,沒有每天固定的作業,也沒有頻繁的考試檢核,時間看起來很多,實際上卻容易「不知不覺就流走了」。如果孩子還沒學會如何規劃自己的學習節奏,就可能會把時間花在滑手機、打電動、追劇等短暫放鬆的活動上,看似輕鬆,實際上卻逐漸與學習脫節,姊姊班上就不乏這樣狀態的同學。

實驗教育所追求的並不是以分數與排名為導向的競爭,而是強調在多元學習中激發內在動機,透過興趣探索、自我挑戰,培養出主動學習的態度。在這樣的環境中,良性的競爭不再只是比較誰的成績高,而是與同儕一起努力、互相激勵、共同成長。這種基於合作與自我實現的競爭模式,長遠來看,對孩子的學習動力與人格發展或許更具意義。

實驗國中的學習方式強調探索與多元發展,沒有傳統的段考與班級排名,這樣的制度雖然減少了孩子的壓力,讓他們有空間培養興趣與自主學習能力。然而,在升學的現實面上,多數實中學生最終仍須回到會考這個關卡,才能銜接大多數高中體系。

雖然有些學生會選擇特殊選才或特色招生作為升學管道,但會考仍是最普遍的入學方式,也是多數高中評估學生能力的標準。因此,孩子仍需要在國中三年內完成國文、英文、數學、自然、社會五科的基本學習,並具備考試應對的能力。

由於實中的課程安排較為彈性,不一定有系統性針對會考進行訓練,這也意味著:
若孩子希望靠會考進入理想高中,可能需要在校外或家庭中額外安排複習計畫或補強弱科
✅ 家長則需更主動地關注孩子的學習進度,幫忙規劃補強方向,或協助尋找資源。

此外,若想讓孩子透過特殊選才進入理想的特色高中,則需要更早開始準備比賽經歷、專題研究、學習歷程、面試表現等,這些都不是臨時抱佛腳能完成的,背後需要長期的累積與策略性的規劃,這也是姊姊目前這麼積極參與比賽的原因。

實驗國中的班級與年級人數相對少,這樣的規模雖然讓老師能更關注每位學生,也讓主動積極的孩子更容易被看見、獲得機會,但相對地,也讓孩子的社交圈變得較為集中與封閉

在這樣的小圈子裡,同儕之間的互動關係與價值觀,會對孩子的影響特別深遠。如果孩子剛好遇到一群正向積極、彼此激勵的同學,那麼整體學習氛圍自然會提升,孩子也容易在其中成長茁壯。但反過來,若班級氣氛偏向鬆散,或同儕之間流行「不想太認真」、「輕鬆就好」的想法,孩子也可能為了融入團體而改變原本的態度與節奏。在這樣的環境中,誰是比較有影響力的人、誰說話有分量,其實非常明顯,小圈子的文化很容易就成形,也很容易牽動孩子的行為與選擇。

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校的氛圍引導、老師的即時介入,以及家長的觀察與陪伴都格外重要。家長若能定期與孩子聊天、關心學校生活,觀察孩子情緒與態度的變化,會更容易在早期就察覺異狀,幫助孩子釐清自我價值、維持學習的穩定性。

實驗國中雖然主打多元與彈性,但因學校規模小、經費有限,師資來源也可能遇到也較不穩定的狀況,難免會遇到**「理念很棒,但執行有挑戰」**的情況。有些課程可能缺乏穩定的老師,師資流動率較高,導致教學銜接不上或內容深度不足;有些看似創新的特色課程,實際上老師也在邊帶邊學。彈性與多元的背後,其實也需要孩子與家長具備高度的適應力與包容度。如果能抱持開放與共學的心態,會比較能從這樣的彈性中看見機會,而非焦慮。

實驗教育強調自主學習與多元發展,這樣的理念聽起來很美好,也吸引了不少家長投入。但我們觀察到,有些家長對「實驗教育」的理解其實並不完整,以為只要孩子進到這樣的學校,就會自然而然變得優秀、有動力、有方向。

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實驗國中不是一台「自動培育孩子的機器」,它提供的是一個更開放、更彈性的學習環境,而這樣的環境反而更需要家長持續關心、參與與陪伴。孩子在少作業、少考試的狀況下,是否真的有在學習?時間運用是否有效?心理與社交狀態是否穩定?這些都需要家長持續地去了解、對話與引導。

實驗教育,不只是孩子在學,也是在提醒大人:「教育不能外包」,而是一段「親子共學」的旅程。如果希望孩子在這樣的體制中穩定前行,家長的角色,絕對不是把孩子送進校門就能結束的。

即便這樣的選擇面臨許多挑戰,姊姊仍然深愛這所自由又充滿可能性的學校。進入實驗國中這將近一年的時間,我們也在不斷地調整心態與步調。它不是一條「穩穩走就會到的路」,反而更像是一場開放式的旅程,充滿了自由、彈性,也藏著挑戰與不確定。

到目前為止我們仍然相信這對姊姊來說是最好的選擇,因為我們看見了孩子在沒有標準答案的環境中學著認識自己、表達自己、為自己的興趣努力。這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但卻是非常珍貴的成長歷程。

當然,實中並不適合每一個孩子,也不一定符合所有家庭的期待。它需要孩子有一定的自律、需要家長願意大量的投入與支持陪伴,也需要一點冒險的勇氣。

更期待未來的招生制度中,可以設計更細緻的篩選機制,讓對這樣教育理念真的有共鳴、準備好進入這樣環境的孩子,能更有機會進到這樣的體制裡,讓「自由」真正成為一種助力,而不是變成孩子成長中的阻力。

最後,也分享為什麼沒有最後我們沒有選擇私中的原因

❌ 為什麼沒有選擇私中?
  • 不希望孩子的青春期只剩下考試:私校課業壓力通常非常大,週考、月考、模擬考一場接著一場,甚至寒暑假也幾乎被補習或課表填滿。若選擇私中孩子很可能會在這個應該探索自我、發展興趣的階段,只學會「應考」,卻忘記「為什麼而學」。
  • 希望孩子有時間真正認識自己:比起在功課與考卷之間不斷奔跑,我更重視:孩子能不能有時間靜下來、去思考「我喜歡什麼?」「我擅長什麼?」「我想成為怎樣的人?」
  • 教育不該只是一條路徑:私中的教學設計很有效率、也很有成績,但它比較像是一條「高速公路」,幫助孩子以最快的方式抵達「升學這個終點」。但我更希望孩子的國中生活像一條可以彎、可以停下來看風景的「探索小徑」,途中可以迷路,也可以重新導航,不急著抵達終點,而是把自己走得更清楚,這樣的路可能會比較辛苦,但是孩子能夠有機會嘗到超越分數的成就感。
  • 孩子不適合被「鞭策式」地學習,更希望他們自己長出想學習的動力:兩個孩子都屬於壓力太大反而會反抗、封閉自己的人,所以寧願選擇在自由與彈性中陪她摸索,也不希望她為了成績而犧牲快樂和自信。
  • 看重的是長遠的學習動力,而不是短期的成績表現:私中的制度可能讓孩子在短時間內看起來「表現很棒」,但我更在意:孩子是否能一直保持對學習的熱情與好奇?是否能夠在離開課本後,依然知道怎麼學、為什麼學?
購物車
0
0 item
我的購物車
購物車內無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