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律與否深深影響著日常行為與學習習慣,孩子自律的養成不只可以讓父母減輕育兒壓力,更可以因為良好的學習及生活習慣為孩子本身帶來更多的機會。
有自律良好習慣的孩子,在時間管理、學習態度、自我約束能力、情緒管理、責任感及長期發展上都能夠有較正向的表現
然而,孩子的自律行為是天生的嗎?
雖然孩子的天生氣質會有所影響,但是「後天的教育環境營造」更為重要,也就是說,孩子的自律行為不是完全天生的,而是先天氣質與後天培養共同作用的結果。
「自律」與「不自律」在下列項目上表現出來的行為
項目 | 自律 | 不自律 |
---|---|---|
時間管理 | 能夠規劃並按時完成任務,不拖延 | 缺乏時間概念,容易拖延,需要父母督促 |
學習態度 | 主動學習,願意尋找資源解決問題 | 需要外部推動,遇到困難容易放棄 |
自我約束能力 | 控制慾望,不沉迷於遊戲或社群媒體 | 容易受到誘惑,優先選擇娛樂 |
情緒管理 | 能夠理性面對挫折,懂得調整情緒 | 容易情緒波動,遇到困難容易抱怨或逃避 |
責任感 | 主動完成該做的事,願意承擔責任 | 經常推卸責任,拖延或依賴他人完成 |
長期發展 | 培養良好習慣,在學業和生活中持續進步 | 缺乏毅力,容易錯失學習與成長的機會 |
兩個女兒都是屬於自律型的小孩,她們的自律絕對不是因為我運氣特別好,而是因為一直以來對教育的高度重視、陪伴與堅持,以及環境上的刻意營造才得以養育出懂得為自己負責的小孩
兩個孩子的自律行為大概在國小高年級之後越來越明顯,雖然育兒的前期非常辛苦,但是在她們高年級之後有種苦盡甘來的感覺,不只少了很多教養上的問題及衝突,家庭關係也趨於和諧穩定
要如何培養出自律的小孩呢? 回想過去育兒的歷程,為了給兩個女兒最好的教育環境,我們家在環境上做了非常多的改革跟堅持,如果您也希望培養出自律的孩子,不妨一起努力嘗試在家中營造對孩子最優質的成長環境
孩子的行為,往往是家庭環境的縮影。很多爸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律,能夠主動學習、規劃時間、堅持目標,但卻忽略了最關鍵的一點—身為父母的我們是否有以身作則?作為孩子的榜樣,我們是否有展現「言行合一」的自律的行為給孩子學習?
根據心理學研究,孩子的學習方式主要來自於「觀察與模仿」。如果父母每天滑手機、拖延家務、臨時抱佛腳,卻要求孩子專心學習、遵守時間規劃,那麼這種「言行不一」的教育方式,孩子很難真正內化自律的價值觀。相反,如果父母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展現自律,例如按時完成工作、堅持閱讀習慣、合理安排作息,孩子自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漸培養起自律的習慣。
在姊姊 Cristal 出生之後,我們家做了最大的改變是 👉 停掉第四台+關掉電視
孩子出生前,下班回到家常常是刷劇刷新聞放鬆心情,女兒出生之後,漸漸注意到新聞播報的內容跟戲劇的內容太多的腥色羶,太多的兒童不宜,篩選又耗時費力,索性直接停掉第四台跟關掉電視,把精神更聚焦在認真陪孩子上面,家裡的背景聲改成輕音樂跟古典樂,或是適合孩子聽的兒歌、英文歌、或是故事等等。看似小小的改變,但是習慣成自然,現在2個女兒即便到了有電視的環境也不會一直盯著螢幕看,看太多螢幕還會容易眼睛痛,少3C的生活習慣帶給她們的不僅是不容易受時勢牽動影響,更棒的是她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關注在自己的興趣上。隨著她們長大,現在我們一周約安排假日2天的電視時間,一次看大約1~2個小時,我會陪著孩子一起選適合的電影或是韓劇在假日晚餐後一起觀看。(家裡丟掉電視後買了投影機,白天天太亮無法看電視🤪,所以孩子也已經養成習慣白天安排其他活動,例如: 運動、踏青、學習…等,電視留到晚上再看。)
☑️ 自律並非與生俱來,而是一種習慣的累積
自律的生活需要父母從日常細節做示範,例如:每天固定時間運動、按時處理工作任務、設定閱讀計畫,讓孩子看到「自律」的真實樣貌。當孩子發現父母能夠遵守規劃並享受其中,他們也會更願意去模仿、學習,將自律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
☑️ 教育不是單向的要求,而是雙向的示範。
想要養出自律的孩子,父母必須先讓自己成為那個值得學習的榜樣。畢竟,孩子真正學到的,從來不是我們「說了什麼」,而是我們「做了什麼」。
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但自由並不代表毫無規範。
明確的教養規則,像是一部給孩子的小六法全書,作為他們日常行事的行為準則,幫助他們學會自律與負責
在教養過程中,我們很容易因為心軟或忙碌而忽略了規則的重要性。例如,今天允許孩子睡前看手機,明天又因為擔心影響睡眠而禁止,這種不一致的規則,容易讓孩子感到混亂,甚至學會「試探底線」。相反地,若能夠建立清楚且一致的規則,孩子就能理解行為的界線,進而內化成自律習慣。
☑️ 有效的教養規則應該具備清晰性、一致性與可行性
教養的規則應該明確告知孩子,並且大人自己也要遵守,讓孩子感受到規則的穩定性,而且不能隨意更改。當孩子理解規則背後的原因,例如健康、學習與生活秩序,孩子會更容易接受並遵守,而不是因為害怕處罰才勉強配合。
例如:「每天睡前只能看手機 30 分鐘」、「不口出惡言、不說髒話」…等,這些行為都必須由大人以身作則,全家人一起共同執行才行。
幫助孩子學會設定目標,不僅能讓他們更有動力學習與成長,還能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自信心。
一個沒有目標的孩子,就像在大海中漂流的小船,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前進。在設定「目標」上,家長的引導非常重要。(設定目標的工作請家長們學習陪著孩子一起做,不要丟給學校也不要丟給老師,因為家長才是最了解孩子可以陪著孩子努力的那個人,關於目標的設定及引導請參考之前的文章 12歲前要和孩子討論的3件事)
目標的設定要避免太過虛幻及空泛,例如:「考第一名」或「變得更厲害」,目標的設定必須是具體且可實現的目標,例如:「這週每天練習 30 分鐘鋼琴」、「每個學期參加3場比賽」,或是「每天上一堂英文課」…等具體而且在孩子生活中可以明確執行的工作,透過這樣的方式,孩子能夠逐步累積成就感,進而培養長期的學習動機。
☑️ 將目標拆解成小步驟
將目標拆解成小步驟也是讓孩子執行並堅持的關鍵。例如,孩子想要參加程式比賽,可以引導孩子先從「完成程式課程」開始,依照課程按部就班學習,學習後再挑戰自己完成比賽作品。這樣的方式不僅減少孩子的壓力,也讓他們更容易體會努力的成果。
☑️ 目標的設定一定要跟孩子一起討論、引導與調整,非家長單方面的決定
要孩子為不是自己的目標而努力是不可能的事,人生是孩子的,必須由孩子一起參與討論目標的設定,完成哪些目標會有助於他的興趣與人生規劃,當孩子得到父母得到的支持並學會如何為自己設定合理的目標時,他們不僅能在學習上更有方向感,未來在面對人生的挑戰時,也能更有信心的前進。
孩子的成長,過度約束,孩子會失去探索世界的機會;完全放任,孩子則可能迷失方向。
因此,給予適當的自由,是培養孩子獨立與自律的關鍵。
適當的自由,並不是毫無限制地讓孩子隨心所欲,而是在安全的範圍內,讓他們練習做決定與承擔後果。例如,讓孩子自己決定參加的社團、選擇課後活動,甚至規劃自己的學習時間,這些都是建立自主能力的過程。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選擇被尊重,他們會更願意負責並珍惜這份自由。
☑️ 自由應該與責任並行
如果孩子選擇了自由時間用來畫畫,那麼他也應該理解,該完成的功課及責任不能因此被忽略。透過親子間的溝通跟引導,幫助孩子學會權衡選擇,避免直接干涉或替孩子做決定。這樣的過程,不僅能讓孩子學習時間管理,也能提升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
☑️ 真正的自由,不是沒有規範,而是有能力在規範內作出適當的選擇
自由與責任間的平衡點也是孩子需要學習的一大重點,在責任中享受自由,孩子才能真正擁有掌控自己人生的能力,成為獨立自主的人。
在這個即時回饋的時代,我們已經習慣點一下螢幕就獲得娛樂,或是一開口馬上得到想要的東西。但是,「延遲滿足的能力」也是決定孩子未來成就與自律的重要關鍵,真正的成功與成就,往往來自於能夠忍住當下的誘惑,堅持為長遠目標努力。
心理學家 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 曾經做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研究發現: 那些能夠等待更長時間以獲得更大獎勵的孩子,長大後在學業、事業與人際關係上往往更成功。這說明了,學會等待、忍耐短暫的不便,能幫助孩子培養毅力與自制力。
要讓孩子具備延遲滿足的能力,可以從日常生活中來訓練,例如:
設定小挑戰:讓孩子完成作業後才能玩遊戲,或儲蓄零用錢來購買想要的玩具,讓他們體驗「等待後的收穫更值得」。
幫助孩子分解目標:例如學習畫畫時,先學習基本線條,再進入細節刻畫,讓孩子理解耐心與努力的價值。
鼓勵孩子調整心態:當孩子想放棄時,提醒他們「現在的努力,未來會有更大的回報」,幫助他們建立長期思考模式。
延遲滿足不是壓抑慾望,而是學會為更好的未來做準備。當孩子懂得等待與堅持的時候,他們不僅會變得更自律,面對未來的挑戰也會更有耐心與信心,培養出擁有真正掌控人生的能力。
自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養成的,它是需要時間和持續的努力的。孩子在學習自律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挑戰,甚至可能會犯錯或遇到挫折,親子間的支持、陪伴和鼓勵非常重要,幫助孩子一步一步地建立自律的習慣。過程中也需要父母給予耐心和適當的指導,而不是急於期待立刻見到成果。自律不僅是對行為的控制,也涉及情緒管理、時間規劃等方面的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會越來越能夠自主地做出正確的選擇。最近也有一個意外的發現,當家庭越重視教育及陪伴(特別是父親),孩子會有更加優異的表現喔! 所以爸爸們,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