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一路走來,看到兩個孩子越來越自律、自主,對自己的未來有想法、也願意主動為之努力,心中真的無比感動。這不是一天就可以達成的成果,而是日復一日陪伴、對話、試錯、堅持累積而來的。很希望把這些過程跟心得跟更多人分享,因為我們都值得看到孩子成為願意為自己人生負責的人。
大家可以不用像我這樣瘋狂到辭掉工作全心全意陪伴孩子,或是直接幫孩子轉自學,只要願意踏出幾個關鍵的步驟,每個家庭都能幫助孩子走向自律與自主。
繼上一篇文章〈自律的養成〉,這次想再進一步和大家分享:在引導孩子走向自律與自主的過程中,最關鍵的因素是什麼?
那必定是【父母的參與程度】
這裡說的參與,不是只是在旁邊叮嚀、監督,或是幫孩子安排好所有的路;而是能夠 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在節奏,陪伴他們思考、做決定、承擔後果,也在生活裡示範什麼叫自律、什麼叫負責任。這樣的參與,才是孩子邁向自主的起點。
穩定與高品質的參與,是打造孩子自律自主的關鍵力量
這幾年觀察下來,我發現能夠真正做到自律自主的孩子,往往來自**父母【積極】且【穩定參與】**的家庭。尤其其中,「父親的投入程度」更為關鍵。(大家不妨也可以透過自己的眼睛多多觀察看看身邊父親積極參與育兒的家庭,那些孩子有沒有什麼不一樣)
許多研究顯示,父親積極參與育兒,能顯著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學習動機及社會適應能力。例如,美國心理學會(APA)的一項研究指出,與父親關係緊密的孩子在學業表現、情緒管理與解決問題能力上均明顯優於其他孩子。這樣的影響並不限於「全職爸爸」,而是指那些 願意優先安排時間陪伴孩子的父親,我在碩士論文中也曾提及,許多父親即使工作繁忙,仍然透過固定的親子時光或共同參與孩子的學習與興趣,深深影響了孩子的成長。(請參考碩士論文:全職父親參與育兒與兒童成長暨創造力之自我敘說)
所謂的【積極】,不僅僅是「有空就陪」,而是願意主動觀察孩子的需要,並適時給予回應與支持。這種積極,體現在生活的細節裡,例如:主動了解孩子的學習進度、陪伴完成挑戰性的任務,或在孩子遇到情緒困擾時給予耐心的傾聽與引導。這些行動會讓孩子感受到「我被在乎」、「我值得被陪伴」,進而內化為穩定的安全感與自我價值。
而【穩定參與】則是另一項關鍵。孩子的成長是一段很漫長而且充滿變動的過程,父母若僅在特定階段出現,可能無法建構起足夠深厚的關係基礎。穩定的參與代表著:不論孩子的年齡、表現或情緒狀態,父母都能夠維持關注與陪伴的節奏。這份「恆常」,不僅塑造了親子間的信任關係,更能讓孩子學會在人際關係中建立穩定的依附與承諾,也是孩子將來在人際中學會信任、承諾與自我價值的基礎。
以下是我們家這些年實踐下來,最有感、也最能落地實踐的五個做法,希望能給正在努力陪伴孩子的你一些參考與靈感:
1. 建立穩定的親子對話習慣
每天預留一段「只屬於你和孩子」的交流時間,不需要太長,20~30分鐘即可。例如:
放學後一起散步聊聊學校發生的事
睡前固定「聊天儀式」
一起喝杯飲料、聊聊今天的情緒
這也是過去12多年來我堅持每天都要做的事,透過輕鬆、不帶評價的對話,讓孩子願意打開心房,與我們分享日常的點滴與內心的感受。這份穩定的溝通,能夠培養孩子面對問題時的表達力與信任感,持續的對話不僅加深了我與孩子的情感連結,也成為孩子學習自律與自主的重要基礎。
舉例來說,當她們還小時,每天晚上我會透過讀故事跟她們分享想法,也引導她們表達自己的想法,藉此培養思考能力與情感共鳴,這樣的對話讓我們建立了無話不談的親子關係。即便到現在她們已經長大可以獨立入睡,這個習慣仍然持續著,每天睡前她們都會主動來到我們房間,除了睡前的抱抱之外,也會習慣小聊一段再說晚安,聊天內容包山包海,包括學校的事、各種壓力、新聞時事、或是天馬行空的夢想……等等。孩子會願意主動跟我分享內心世界,我也能即時了解他們的需求與困惑,適時給予引導與鼓勵。
2. 提供穩定的陪伴、支持與互動
孩子能夠做到自律與自主是透過長期的親子陪伴與高品質的互動逐步養成的。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真誠的關心與穩定的支持,他們會更容易建立起內在的安全感,進一步發展出自我管理的能力與主動探索世界的動力。孩子是否能發展出自律與自主,往往取決於他是否感受到來自父母穩定的關注與支持。這種支持不是「在旁邊看著」,而是「真實參與」在孩子的生活中。
舉例來說:
一起做家事(折衣服、煮飯、整理書桌)
陪著寫作業,不是教,而是一起坐在旁邊工作
規劃每週一次的親子運動時間,例如一起打球或去健行
- 一起閱讀
日常生活中積極參與孩子的各項活動是極為重要的一件事,這些活動不一定要花很多錢,但一定要花「心」,當孩子在日常中感受到父母是可以依靠的,他就更有勇氣去嘗試新事物、面對困難與挑戰。無論是陪伴寫作業、一起運動,還是共同參與分擔家務,「陪伴」的重點並非在於時間長短,更為重要的是「陪伴的品質」以及「穩定性與持續性」。
穩定的、持續性的高品質陪伴指的是父母投入真正的心力,關注孩子的情感狀態與內在需求,並在互動中創造出深度連結。這樣的陪伴,並不只是「一起待在同一個空間」而已,而是包括細緻地傾聽、真誠地對話,並給予具體的情感回應與鼓勵。例如,在孩子情緒低落時給予安慰與理解,或在他們努力嘗試新事物時給予真摯的讚賞與支持。這些看似微小的互動,卻能為孩子建立強大的心理韌性與歸屬感,讓他們知道:不論外在世界如何變動,家永遠是他們堅實的後盾。
以下幾點可以幫助我們檢視是否做到實質的陪伴:
☑️ 我們是否願意每天花時間真正陪伴孩子?
☑️ 我們是否有建立穩定的親子對話習慣?
☑️ 我們的陪伴,是否是高品質、有意義的?
當我們願意深度參與孩子的成長,他們自然會展現出我們所期望的自律與自主。
3. 跳脫「框架」,了解孩子真正的學習需求並提供支持
孩子的學習不該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或符合社會標準,而是要回到他們內在的節奏與興趣,發展出真正屬於自己的學習動力。這種動力,往往來自他對學習內容的好奇、連結與意義感。而這樣的學習,才能真正長久、有效,也才是他願意自發去探索、去挑戰、甚至從失敗中學習的根基。
在我們家,我經常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孩子現在學這個,是為了誰?」
「他真的想了解,還是只是怕被罵?」
「他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沒有感覺自己是有選擇權的?」
這些問題,幫助我們不斷提醒自己:真正有價值的學習,應該是貼近孩子內在狀態的學習。
姊姊曾經有段時間常常做題目做到發脾氣,一開始以為她只是懶或不專心,後來發現是她需要更多時間理解邏輯,卻又害怕自己「學得比別人慢」。當我們把焦點從「成績」轉到「她的理解方式」後,她才開始願意說出自己的困難,也慢慢找到了自己的節奏。
當我們了解孩子真正的學習需求後,我們是否能夠尊重孩子的選擇也是一大關鍵。
真正尊重,是放下「我們認為對孩子好的」
雖然我們都知道要尊重孩子的選擇,但真正最大的挑戰是,當孩子的選擇不符合我們的期待時,我們還能不能尊重?能不能支持他?
比方說:
當孩子說他不喜歡數理,而想學畫畫,我們能不能支持?
當孩子選擇慢一點、走一條比較冷門的路,我們是否能夠不焦慮、不比較?
當孩子在探索中反覆嘗試、犯錯、改變主意,我們是否願意繼續陪在身邊,而不是責備他不夠堅定?
我們家妹妹對畫畫很有熱情,但總是三分鐘熱度很難完成一幅完整畫作,但是我們不會因此否定她的興趣,而是選擇相信她的熱情,給她足夠的時間等待,陪她參加比賽、投稿、畫一頁又一頁的草圖。現在的她不只畫得更好,更重要的是,她知道這是她選的路,也學會了堅持、學習與創造。
尊重與支持孩子,代表的不是放任,而是陪伴與理解
「讓孩子自己選擇」往往容易被誤解為就是放手不管,但事實上,自由選擇的背後,除了需要父母大量的陪伴與深刻的理解,也代表著更大的自我負責。「讓孩子自己選擇」我們可以嘗試做以下努力:
協助孩子釐清他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
協助他看見可能的風險與後果,但不替他做決定
提供他實踐夢想所需的資源(工具、時間、人脈、場域)
在他想放棄時,陪他想辦法,而不是幫他做完
這樣的過程,才是真正能「支持」孩子長出走自己人生路的力量,而不是幫他把路鋪平
4. 協助引導興趣發展
興趣是孩子願意自主學習最強大的助燃劑,興趣一旦被點燃,就能成為孩子學習旅程中最穩定、最持久的動力來源。與其等待孩子「自然找到」,透過父母主動的觀察與引導,增加孩子拓展與深化這些興趣的機會。當孩子對一件事產生真正的好奇與喜愛時,是不需要大人催促,他們會主動鑽研、反覆嘗試、樂此不疲。
以前我們可能會覺得「等孩子長大一點、懂事了,自然就會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但現實是,如果沒有環境的刺激與父母的觀察引導,「找到興趣」這件事很可能變成一種被動的等待或甚至從未發生,與其漫無目標的等待,不如馬上行動積極主動的陪伴孩子勇敢探索吧!
這裡提供幾個父母更加容易執行的具體實踐方式參考:
✅ 多嘗試、多接觸、多對話
興趣不會突然從天上掉下來,而是從生活中的一次次嘗試、一次次「眼睛一亮」的時刻中累積出來的。我們可以陪孩子一起去參加各種活動,例如畫畫、烘焙、程式、戶外體驗、桌遊設計、模型製作、劇場觀賞……每一個體驗的過程,都是在幫助孩子「認識自己」。
在嘗試之後,也別忘了陪孩子聊聊他的感受:
哪一個活動讓他最開心?為什麼?
有沒有哪一個挑戰他特別想克服?
做某件事的時候,他有沒有不知不覺忘了時間?
這些對話的過程,不只是陪伴,也是一次又一次幫孩子釐清興趣輪廓的機會。
✅ 觀察「專注力」而不是「成果」
有些興趣一開始看不出成果,也不一定被大人認為「有前途」。但如果孩子在做這件事時特別投入、有想像力,甚至在遇到挫折時仍然願意持續,那也可能是值得陪他深入探索的方向。
✅ 給資源,也給空間
當孩子對某個興趣展現出穩定的熱情時,我們可以適時提供必要的資源—工具、書籍、課程、社群、甚至比賽機會。但也要記得:不是把每一個興趣都「升級為才能競技場」。興趣之所以能持續,往往是因為它仍然保有「好玩」的元素。如果一開始就過度期待成果、計畫路線、替孩子設目標,反而可能壓力過大而失去動力。
✅ 興趣會變,允許孩子探索與轉彎
我們也要學習接受,孩子的興趣不會是一成不變的。可能這陣子迷上鋼琴,下個月愛上畫畫,再過一陣子又對唱歌或寫作產生好奇。這些看似「三分鐘熱度」的過程,實際上都是探索與內在建構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學習保持開放、不急著貼標籤,更不急著「定型孩子的人生」,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探索,更加了解自己,陪他們找到發光的起點。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逐漸發現自己真正願意深耕的領域,也會練習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5. 創造合適的學習環境及機會
孩子是否能長出穩定的學習動機與內在力量,很大程度取決於他所處的環境—這裡指的環境不是指物質條件的富足,而是心理氛圍的安全、開放與被接納。我們常說:「要讓孩子願意學習、持續探索,就得先讓他感受到『家是一個可以放心試錯的地方』。」
我們可以試著努力:
✅ 營造一個心理安全的學習場域
所謂心理安全,不是指孩子永遠不會遇到挑戰或批評,而是即便失敗、做不好,他知道我們仍然接納他、相信他可以從中成長。當孩子在家中能自由表達想法、不用擔心被打斷、被責備、被比較時,他才有可能真的去探索自己內心真正想學的事物。這樣的安全感,就像是學習的根,根扎的穩固,孩子自然會長出屬於自己的枝葉和果實。
✅ 家庭氛圍要鼓勵探索與試錯
有時候孩子對某個主題突然充滿好奇,想要試試看,但這個主題在我們眼中可能「沒什麼發展性」,或是「看起來浪費時間」。這時候如果我們下意識潑了冷水,例如:
「那個沒用啦,不要浪費時間了。」
「你功課還沒寫完,就想玩這個?」
「你又不是學藝術的,畫那麼多幹嘛?」
這些話語,會像一個個隱形的圍牆,逐漸限制孩子對世界的好奇與冒險心。
取而代之的做法,可以試著這樣做:
「這個你怎麼會突然想試?可以跟我分享嗎?」
「你想玩這個多久呢?我們一起安排一下時間好不好?」
「聽起來你對這個真的滿有興趣的,要不要找找有沒有相關的書或影片來看?」
當父母願意陪著孩子「理解與連結」,而不急著「評價與導正」時,孩子學習的熱情才能真正被保留下來。
✅ 尊重孩子的選擇,給予適度的空間與機會
支持孩子學習,不代表要「全權安排好每一步」。有時候,真正的支持,是放手讓孩子嘗試、決定、甚至承擔後果。我們不需要把每一個興趣都「變成目標導向的訓練」,也不必讓每一件事都與升學或成績掛鉤。有些學習,就是單純地探索與熱愛—這樣的學習最純粹,也最有機會成為長久的動力來源。尊重孩子的選擇,也是一種信任。孩子會從這份信任中學會:「我可以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值得為自己努力。」
✅ 家是孩子的能量補給站,不是壓力競技場
我們常常在外面期待孩子表現得「好」,但如果回到家,孩子感受到的是壓力、批評與比較,他們的身心就很難真正恢復與蓄力。真正的家庭支持,不只是物質上的供應,更是:
有人傾聽我的想法
有人在我難過時不責備我
有人相信我會越來越好
當孩子感受到這樣的支持性環境,他才有足夠的內在安全去面對學習中的高低起伏,才會把「學習」視為人生中可以主動擁抱的事,而不是一場不得不應付的戰役。支持性的環境才能真正滋養出孩子內在的力量,讓他們相信:
👉 「學習是為了我自己,我值得投資我自己。」
這樣的孩子,不論未來走到哪裡,都會知道怎麼為自己找方向、找資源、找力量。
養成孩子的自律與自主不是快速見效的教養技巧,而是一場充滿耐心、理解與信任的旅程。在這段過程中,父母扮演的角色是始終是與孩子並肩努力的同行者。若我們願意每天花時間,建立穩定的親子對話習慣;若我們願意真正走進孩子的生活節奏,提供有品質的陪伴與支持;若我們願意放下預設,理解孩子真正的學習需求,並引導他們探索興趣、發展潛能;若我們願意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全、自由、被尊重的學習環境
孩子便會在這樣的滋養中逐漸長出自信、責任感,與為自己人生努力的力量,相信我們的用心與每一份參與,都能夠幫助孩子找到他身上那獨一無二的光。